“江东名邑,百年巨埠”,芜湖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,拥江、跨江开展,在单极向多极改变中,一座现代化大城市正披荆斩棘,仰首前行。
“做大省会”不仅是安徽的开展途径,也是中西部省份的首选,如湖北(武汉)、湖南(长沙)、江西(南昌)、河南(郑州)、四川(成都)等,这一优点便是,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。近十年,合肥异军突起,已占全省GDP超4成,可谓风景无限,潜力巨大。但纵观中西部省份,合肥经济首位度排名依然很低,如银川(50.8%)、成都(37.6%)、武汉(37%)、长沙(30.5%)、合肥(26.2%)。
可见,虽集全省之力,但合肥远缺乏于辐射全省,单极形式越发费劲,且简单构成虹吸效应(如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还不到合肥的一半体量,愈加不用说其他城市了),而当令打造副中心城市,培养多个增长极,从而统领全省经济,应该成为安徽开展的大势所趋。
多极形式相同对错均衡开展,做大省会的战略定力不变,以芜湖为皖南中心,以蚌埠为皖北中心,优先打造区域联动开展的中心圈层。但以蚌埠为中心的皖北城市群开展滞后,在空间挑选上,合肥都市圈和皖江城市带则是要点突破口(二者基本上重合)。
皖江城市带是安徽最具生机的区域,依托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,承东启西,与江浙沪一衣带水,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群开展规划,占有接受东部工业搬运的先发优势,无论是区位要素,仍是国家战略,抑或经济基础、人文前史,皖江城市都具有优先兴起的条件。
皖江城市带有8个城市,其间合肥、芜湖、马鞍山为安徽前三强,占安徽经济半壁河山,合芜马同城化不仅是全省的开展引擎,更是安徽真实具有竞争力的区域,在融入长三角经济格式中位置最重要。其间芜湖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,坐落皖江城市带中心,东接马鞍山、南京,西启铜陵、池州、安庆、北临合肥,南靠宣城,以合肥、芜湖为“双核”,推动合芜马同城化和皖江城市带建造,从而辐射皖北、甚至全省,既处理了一极化带动缺乏之现状,又为安徽未来区域联动开展供给了很好的战略支点。
芜湖尽管经济开展迅猛,可是“三家分巢”之前,人口较少,城建用地吃紧,要做大做强“合芜马”,完成多极开展,首要就要处理城市规模问题。2011年拆分巢湖市,无为县、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统辖,这不仅为芜湖供给了巨大的纵深空间(6026平方公里,全省第11名),也带来了人口盈利(386万,全省第8名)。现在,芜湖尽管位居全省第二,但经济密度和人均收入均高于全省均匀。
行政区划调整后,芜湖真实具有了跨江开展条件,我以为原因有三个方面:一是芜湖要建造成为区域性大城市必须在空间上拓宽,作为滨江城市,空间细长,老城区饱满,跨江是空间结构和工业系统优化的不贰挑选;二江北为合芜马一体化的中空区域,这不利于要素活动,经过补齐短板,才干进一步开释区域联动协同效应;三是江北劳动力密布,以此为接受工业搬运集中区,可充沛发掘人口潜力;四着力打造江北工业集中区,有利于在接受东部工业搬运中构成集聚优势,抢占先机。
芜湖作为副中心城市,与合肥、南京距离还很大,要想“双核”驱动,进一步融入南京都市圈,必需要提高本身的整体实力,而支撑芜湖拥江开展、跨江开展则有利于提高城市能级,是应该坚持的战略方向。芜湖以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极端严重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为方针,“长江巨埠,皖之中坚”必将具有夸姣之未来。